面对全球气候治理格局的深度重构,以及日益严峻的碳关税壁垒挑战,“绿电直连”作为一种突破性的制度创新,正从能源领域的专业概念迅速走向前台,成为破解双重难题的关键钥匙。
近日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《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》,正式启动绿电直连试点项目。这一举措旨在显著提升清洁能源的利用效率,强化绿电的物理可追溯属性,将绿电消费的“时间精度”和“发用电位置”的颗粒度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水平,为全国新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模式借鉴。
那么,究竟什么是“绿电直连”? 简单来说,它打破了传统电力必须经由公共电网“中转”的模式。风能、太阳能等新能源项目发出的电力,通过一条专用的物理线路,直接输送至特定的电力用户,实现“点对点”的专属供电。这就像给每一度绿电都贴上了专属的“物理身份证”,其来源清晰可辨,去向确凿无疑。
哪些主体可以建设和参与绿电直连项目?《通知》为我们勾勒出清晰的应用版图,明确了四种主要适用场景:
1、面向新增负荷:“新建+直供”模式:对于有新增用电需求的用户或项目(如新建工厂、数据中心等),可以通过配套建设新能源项目(如风电场、光伏电站),实现“自发自用”或点对点的绿电直连供应。这是最直接、最典型的应用场景。
2、盘活存量负荷:“替代+腾换”模式:对于现有用电负荷(即存量用户),在满足一个关键前提——“其已有的燃煤或燃气自备电厂已足额缴纳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” ——的基础上,可以通过主动调减自备电厂的发电出力,为绿电让出用电空间。腾出的这部分用电需求,即可由新建或现有的新能源项目通过直连线路进行清洁能源替代。
3、对服务出口企业:“刚需+就近”模式:对于有强烈降碳需求的外向型出口企业(尤其面临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压力),可以利用企业周边区域的新能源资源(如附近的风、光项目),探索对自身现有生产负荷实施绿电直连供电,快速、有效地降低产品碳足迹,提升国际竞争力。
4、激活受限项目:“转网+新生”模式:对于因电网接入工程建设滞后、或所在区域新能源消纳能力受限等原因而无法并网的新能源项目,在履行必要的项目变更或备案手续后,可以转向绿电直连模式。这为这些“沉睡”或“卡脖子”的项目找到了新的出路,直接对接有绿电需求的用户,实现资源有效利用。
绿电直连模式的推出,不仅是电力交易机制的技术性突破,更是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、服务国家“双碳”目标、应对国际绿色贸易规则的战略性举措。它通过物理连接的精确认证,让“绿电”的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体现,为构建更高效、更透明、更可持续的新型电力系统开辟了重要路径。随着试点项目的推进和经验的积累,“绿电直连”有望成为未来能源图景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。
#绿电直连#
专业股票配资知识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