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麻烦让一下,开个门!” 这句话,在上海带孩子的家长,谁没在地铁站里喊过几遍?尤其是在龙阳路这种换乘能把人绕晕的巨无霸站点,眼看着闸机就在面前,孩子眼巴巴望着,你却得扯着嗓子,满世界找那个穿着制服、步履匆匆的工作人员。
运气好的时候,工作人员就在不远处,对讲机里应一声,远程给你开门。运气不好的时候,尤其高峰期,人家可能在处理另一个口的突发情况,你就在这头,牵着孩子,在人流里干着急。那种感觉,真是又尴尬又无奈。整个过程,从找到人到最终通过,顺利的话也要折腾个三五分钟。
可就在龙阳路站的11号口,这件麻烦事,现在好像突然就解决了。
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,一个升级版的“智慧服务中心”就这么悄悄上岗了。乍一看,就是多了两块触摸屏,没什么特别。但就是这玩意儿,让带娃的家长省了大功夫。不用再喊了,直接在屏幕上点几下,呼叫人工服务,后台远程确认后,旁边的专用通道“啪”地一下就开了。整个过程,据说从过去的三分半钟,直接压缩到了一分多钟。时间缩短一半多,听起来好像没多少,但对于身处拥挤人潮中的家长来说,这简直是救赎。
这事儿有意思的地方在于,它解决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难题,恰恰是那种最磨人、最日常的“小麻烦”。
比如,你看完演唱会或者球赛,散场时人山人海,地铁为了疏散,大手一挥让大家直接进站。结果到了目的地,出站闸机亮起红灯,这才想起来没刷卡进站。以前怎么办?老老实实去服务中心排长队补票,后面的人怨声载道,你心里也窝火。现在,那块屏幕上就有个“票务处理”功能,自己动手,几下就能搞定。
甚至连票丢了、损坏了这种倒霉事,也不用满头大汗地找工作人员了。直接通过屏幕呼叫,远程沟通,那边的工作人员就能帮你操作出站。根据龙阳路站副站长苏明的说法,这个站点空间巨大,日均客流超过25万人次,而16号线的换乘平台常常只有一名工作人员,根本分身乏术。75%的问询都是票务、换乘、找厕所这类标准问题。
现在,这套系统把超过60%的人力资原都给释放了出来。这数字背后,是一个个工作人员终于可以从重复劳动中解脱,去处理更紧急、更需要人来判断的事务。
从8月11号试点到现在,每天大概有七八十人次在使用这个新设备,其中票务功能用得最多。这个数字不大,但它像一个种子。上海地铁第一次实现了自助补票和自助免费进站,选在龙阳路这个全国首座五线换乘的复杂枢纽做试点,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。
他们没有选择一个简单的站点来“刷数据”,而是直接挑战最难啃的骨头。如果在这里能跑通,那在其他站点复制推广,就只是时间问题了。
所以,这块小小的屏幕,其实一点也不小。它改变的,不只是那缩短的两分钟,更是整个地铁运营逻辑和服务理念的微小转向。从“人找服务”,到“服务找人”,甚至“自助服务”。
那个曾经回荡在站台的焦急喊声,可能真的要慢慢成为历史了。
专业股票配资知识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