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204天太空出差,最后关头换车回家,这剧情谁看了不捏把汗?”
11月14日,神舟二十号乘组落地,朋友圈刷屏的却不是鲜花掌声,而是那句“差点回不来”。别急,事儿没那么简单,但也真够刺激。
先说最吓人的:返回舱穿过黑障区那几分钟,外头两千度高温,舱壳直接烧成大火球,跟地面彻底失联,全靠它自己硬扛。有人问我黑障区到底多可怕?一句话,手机没信号顶多断网,它断的是命。
其实出发前就出幺蛾子。原定11月5日回家,结果工程师发现返回舱舷窗有裂纹。这玩意儿在太空没事,回地球要经两千度烤,裂纹分分钟变裂缝,直接漏气。谁敢赌?只能推迟。
这一拖,网友炸了锅:人还在天上飘着呢,万一出点事咋整?放心,中国航天早留后手,叫“双箭双船”。翻译成人话:空间站同时停着两艘飞船,一艘坏了换另一艘,跟打车换车一样方便。
最后选了最稳的方案:三名航天员直接改乘神舟二十一号回家,二十号留在天上继续打工。有人调侃:别人出差回来报销机票,他们报销一艘船。
别以为换车就完事,回程还提档了。老办法绕地球五圈,这次三圈就落地,省了三小时。听着不多,可这三小时是两千度高温烤三小时,和烤面包多烤三分钟直接糊一个道理。
调姿分离那两分钟才精彩。飞船先翻个90度,咔咔甩掉轨道舱推进舱,只剩返回舱带着人往下扎。动作必须准到厘米,偏一点就偏出半个地球。
进大气层那速度每秒七点九公里,相当于从北京到上海眨眼功夫。外头空气摩擦直接电离,裹成等离子壳,信号全断,地面只能干瞪眼。全靠提前写死的程序自己飞,跟无人驾驶汽车飙山路差不多。
三十公里高度时火焰散了,速度降到两公里每秒,轮到三把伞接力。先是引导伞探路,接着减速伞拽一下,最后主伞铺开,面积顶俩篮球场。有人算过,这三级减速相当于从高铁急刹到自行车晃晃悠悠。
最后一米最秀。反推发动机点火,嘭一下把速度摁到每秒两米,落地稳得跟蹦床。有人看直播说像鸡蛋掉棉花,其实里头仨人感觉跟跳楼机最后一截差不多,心脏猛一空,然后踏实了。
落地后才是大戏。五架直升机提前起飞,机组平均飞行四千小时,老司机中的老司机。地面分队同步出发,喀什测控站报坐标,车队直奔落点。网友笑称:这接机排面,明星看了都沉默。
舱门一开,陈冬第三次出舱,总飞行时长破四百天,真·太空打工人。首飞的那位第一句话:“重力真沉”,听得人直乐:合着在天上飘久了,脚都不认地了。
你以为二十号就此退休?错,它继续留在轨道做实验,把裂纹当研究对象。航天人算盘精得很:坏都坏了,不如榨干最后价值。
这次还顺手破了俩纪录:单组驻留204天,个人累计400天。数字看着冷冰冰,背后是每天绕地球十六圈,看十六次日出日落,睡觉绑着睡袋,喝水靠吸。
有人感慨:以前飞船回家绕五圈,现在三圈,省的不是时间是胆子。技术迭代就是把不确定一点点磨成确定,把风险一点点抠掉。就像做饭,老怕夹生,后来火控精准到秒,才敢做溏心蛋。
最绝的是“双箭双船”真用上了。以前演练无数次,这次是实战。说明啥?预案不是摆设,是真救命。就像家里备灭火器,平时嫌碍眼,真着火就知道香。
航天员在天上多待那九天也没闲着,两组人一起做了波实验,数据直接翻倍。网友笑:别人加班摸鱼,他们加班摸星星。
整个流程看下来,从发现裂纹到平安落地,每一步都像提前写好的剧本。但真实现场远比文字惊险,任何一步出错都没重开键。航天人没说大话,只把“零失误”刻进骨头里。
有人问:下次还会不会出意外?谁敢保证百分百。但能确定的是,下次还会有PlanC、PlanD,甚至PlanZ。因为中国航天的信条只有一句:人可以冒险,命必须保底。
204天太空出差,最后换车回家,还顺手破纪录。就想问一句:下次能不能提前剧透,省得我们捏汗?
#图文作者引入成长激励计划#
专业股票配资知识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