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VOL 3630
“我长大后要当医生,发明一种药,让哥哥好起来。”
这是NT弟弟知道哥哥是自闭症人士的第一反应。
39岁的林晓家住安徽,有两个孩子:8岁的NT娃和16岁的谱系儿子。
8年前,弟弟出生时,自闭症哥哥因情绪故意踩坏弟弟的玩具;如今,哥哥已经会护着弟弟。
曾经懵懂的弟弟,也长成了哥哥的小家长,不仅照顾哥哥的衣食起居,更会在外出时挺身保护哥哥,不让任何人欺负他。
林晓说,当年生下二胎,是抱着“赌一把的心态”。
8年过去,她不止赌赢了,还欣慰地看到兄弟二人关系十分融洽。与此同时,对于两人未来的关系走向,她仍怀着一份隐隐的担忧。
口述 | 林晓
整理 | Lila
编辑 | Zoey_hmm
图 | 林晓提供

“你必须跟我哥道歉”
“妈妈,我刚刚要保护哥哥,可他还拦着我!”
暑假的一个晚上,林晓刚收拾完晚饭的碗筷,就接到了小儿子气冲冲的告状电话。
她一听就明白了:准是老大在外面又被人骂了,弟弟替哥哥出头,哥哥却反过来劝弟弟别吵架。
每次傍晚,两兄弟会一起下楼到小区里玩耍。
有时滑梯旁有其他孩子,哥哥会主动走过去,认真地问旁边四五岁的小朋友,“你愿意和我交朋友吗?能和我一起玩吗?”
林晓说,这样的社交方式,在其他孩子眼里难免显得奇怪,有些不懂事的小朋友甚至会直接问老大:“你是不是傻子?”
每次听到这话,弟弟的脾气就上来。

这份毫不犹豫的保护欲,其实来源于弟弟从小对哥哥的认可。
林晓回忆,弟弟也并非一开始就完全理解哥哥的不同。“弟弟很小的时候,他也问过我哥哥为什么和别人不一样。”
面对孩子的疑问,林晓从来不会模糊对待。她坦诚告诉小儿子:“因为哥哥生病了。”
紧接着,林晓开始引导弟弟看到哥哥身上的闪光点:“但这不是坏事呀。你看,哥哥会打鼓、会弹琴。”
林晓借助哥哥的特长,帮弟弟跳出不一样的困惑,让他看见哥哥身上的优点,也在他小小的心灵中埋下接纳的种子。
当哥哥在外受到委屈时,这颗种子便开始发芽。
“只要听听到有人说哥哥是‘傻子’,弟弟立马就忍不住了。”林晓说,弟弟会当场冲上前要求对方:“你必须跟我哥道歉!”
要是对方不肯认错,弟弟会一直跟对方理论,急了甚至差点动手。
而另一边,哥哥一看弟弟要跟人起冲突,反而会赶紧拉住弟弟劝:“没关系,你不可以这样。”

然而,两兄弟的反应却截然不同,哥哥并不在乎傻子这个称号。
“别人骂他“傻子”,他要么不理解,要么就觉得没什么,也没啥情绪波动,“林晓说。
哥哥一般都是淡淡地回应对方:“我不是傻子,”转头继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。
令林晓哭笑不得的是,哥哥越是平静,弟弟就越是生气。在弟弟眼里,谁都不能这么骂哥哥。
林晓曾经问弟弟,为什么这么生气?
弟弟说:“我哥哥才不是傻子!我哥可厉害了,他会打鼓、会弹琴,比好多人都强!”
那一刻林晓明白,小时候在弟弟心中种下的那颗名为理解的种子,如今已长成了一棵茂密的大树。

“我要当医生,让哥哥好起来”
回忆兄弟俩的成长历程,林晓说,他们的相处并非一帆风顺。
弟弟刚出生那年,8岁的哥哥出现了情绪问题和破坏行为。他经常故意踩坏、弄烂弟弟的玩具。一开始,林晓和家里人不知是何原因。
她尝试与老大沟通。
“为什么要弄弟弟的东西?”
“(因为)我不玩。”
“这是弟弟的东西,弟弟要玩。”
你的玩具在自己的框里,弟弟的玩具在他的框里,你为什么要把他的玩具弄坏?下次再这样,妈妈就要打你了。”
林晓说,那是她第一次严厉批评儿子。
没想到,话音刚落,儿子哭得特别伤心,边哭边说“我走了,我不在家里了,我不要妈妈,我不要这个家,我要离家出走了。”说完便打开门,站在院子里哭。
那时,林晓突然意识到,孩子并不是无理取闹。而是因为弟弟的出生,让他感到家里的关注都被分走了。她想引起大人的注意,却不知道如何表达。
林晓把儿子牵进屋,擦掉他的眼泪,逐一解释哪些玩具是他的,哪些是弟弟的:“弟弟的玩具你也可以玩,但不可以弄坏。”

在理清物品归属后,林晓又告诉他:
”虽然有了弟弟,爸爸妈妈、爷爷奶奶还是很爱你。“
”你想要什么,妈妈都会给你买;“
”你想吃什么,妈妈也会给你准备。”
经过这次事件后,家里发生了两个变化。
最直观的是,哥哥不再破坏弟弟的玩具。同时,家里人都更加注意平衡对两兄弟的关注。
林晓说,由于弟弟年幼,家里亲戚来时常常给弟弟买东西,为了避免哥哥感到被忽略,爷爷奶奶会特意为他也买一份喜欢的玩具小车。
长此以往,林晓发现,“只要他喜欢的东西得到满足,他就会安心,不再做破坏行为。”
更让她暖心的是,哥哥开始懂得护着弟弟了。
有时亲戚逗他‘你不是不喜欢弟弟吗,我把弟弟抱走了’,他就着急地跑过去抱回弟弟。如果别人怀里抱着弟弟,他还伸手把弟弟抢回来。

随着弟弟慢慢长大,他也开始意识到哥哥的不同。
有一次,林晓带两兄弟去公园,弟弟看到哥哥凭残疾证入园免票,好奇地问:“为什么哥哥有残疾证?”
“因为哥哥得了自闭症。”那是林晓第一次使用自闭症这个词向他解释。
令她意外的,弟弟毫不犹豫地说:“那我长大要当医生,发明一种药,让哥哥好起来。”
那一年,弟弟6岁,哥哥14岁。

弟弟成了哥哥的小家长
“等所有人到齐了,才能动筷。”这是弟弟和跟哥哥外出吃饭时常说的一句话。
如果哥哥忍不住先动了筷子,弟弟会一边轻轻按下他的手,一边提醒:转盘不要乱转,再等一等。

林晓说,这就是兄弟二人相处的日常画面,弟弟俨然一副“小家长”模样。
除了吃饭时的规矩,弟弟还会监督哥哥看手机的时间,让他不要趴着看书,提醒他零食和饮料不能吃喝太多。
严格背后,弟弟心里却也总是惦记着哥哥。
林晓说,有时只有她和弟弟去超市,弟弟总会特意多拿些零食留着,嘴里还不停念叨,“我要留一点给我哥哥吃,我要带回家给我哥吃。”
如今,弟弟上小学,哥哥也顺利升上职校。
每天放学回家,弟弟坐在书桌前写作业,哥哥就在一旁看电视、看平板。
看到哥哥不用动笔写作业,弟弟忍不住问妈妈:“为什么不让哥哥学习呀?为什么不让哥哥也写作业?”
林晓解释:“你现在学的这些内容,哥哥早就学过了,而且哥哥已经从学校毕业了,自然也不用写作业啦。”
听到这样的回答,弟弟只好哀怨地说一句:“我好羡慕他”,然后继续埋头写作业。

有时,弟弟心里也会不平衡。他会把在屋里刷视频的哥哥喊出来,不让哥哥继续玩,还拿出字帖让哥哥一起写。
哥哥特别听弟弟的话。弟弟不让他玩手机,他就会出来写一页字帖。
这些温馨的日常,让林晓感到欣慰,可她也有一份隐隐的担忧:
等弟弟进入青春期,开始在意周围人的眼光,他会不会因为哥哥的特殊表现感到难为情,到那时,兄弟俩的关系还能像现在这样亲密吗?
林晓心里没有答案。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号立场。文章版权归「大米和小米」所有,未经许可,严禁复制、转载、篡改或再发布。本号长期征集线索/稿件,一经采用,稿费从优。提供线索/投稿请联系:contents@dmhxm.com。
点击拨打大小米服务热线

有任何问题点击“阅读原文”咨询“AI顾问”——你的专属个性化AI督导,专业又懂你!
专业股票配资知识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